
演員介紹:
簡莉穎 飾演 甘果瓦
註:引自《昆西莫多》劇中詩人甘果瓦的台詞

演員介紹:
簡莉穎 飾演 甘果瓦
演員介紹:
詹凱安 飾演 昆西莫多
![]() |
人物:溫吉興 攝影:王弼正 |
文字:吳思鋒
1993年,臨界點劇象錄劇團藝術總監田啟元,編導了後來奉為經典的《白水》,溫吉興飾演白蛇。他說,他其實不知道當時自己在演什麼,但又看到觀眾很能夠接受這個角色。可以說,回頭數算這21年來的劇場生活,他都是為了要搞清楚那時候「為什麼我不知道我在做什麼」。
時序拉回與《白水》同年,不過較早上演的《平方》。他以往的話劇概念在那一回被顛覆;舞台上沒有景片、沙發或者任何寫實的道具,異常簡約。「演員只穿小白短褲,舞台幾乎沒有佈景或多餘的東西,用非常緩慢的速度在移動……」溫吉興這麼敘述他被「嚇到」的啟蒙經驗。那時身為工作人員的他,還趁著大家去吃午餐時走上舞台,像演員一樣慢速行走,結果沒有三四步就晃倒,讓他驚覺「哇塞!原來這是需要身體訓練的」。
於是他加入臨界點,開始漫長的劇場之路,這條路上撇不開營運已然停擺的臨界點,劃不掉1996年去世的田啟元。退伍後曾給自己三個未來選項的他,最後仍然「選擇」劇場。
從田啟元過世到志同道合劇展
田啟元去世的那一年,也是溫吉興入伍的第一年。他說:「等到我退伍前有比較多假的時候,每個禮拜放假幾乎都是回臨界點,不是回家,可是臨界點已經沒有人了,我一個人坐在空空的排練場,一整個下午,沒有一個人。」
退伍後,他回到臨界點,與雷若豪等人籌備志同道合劇展,打定主意一個月演一齣戲,也藉機把當時臨界點瀰漫的悲傷氣氛洗掉。「因為我不喜歡人家說,臨界點樹倒猢猻散。」他說。
第一份企劃書,不會用電腦的他花了兩週才一字一字敲完,但到第一次拿到補助(六萬元),已經是送到第六份企劃書的時候了。接下來好幾年,臨界點經歷了一段異常熱鬧的時期,從最初三五個人固執地每個月創作一齣戲,到後來有六七十人來來去去,補助也愈來愈多。這時候,溫吉興卻覺得累了,便將行政工作交接給團長詹慧玲。離開臨界點後的一年半之內,他連續接了十六齣戲,「也是想趁此忘掉什麼吧」他說。
2006年,臨界點在民樂街的空間正式結束營運,溫吉興一個人住在東區的頂樓加蓋,起初沒有戲可以接,後來才開始接觸影像拍攝,慢慢可以養活自己。逐漸穩定以後,他搬到新店的公寓,除了演戲之外,過著每週只玩牌、打棒球、上教會」,退休般的生活。直到有一天他發現「慘了」,「慘」的原因是,他覺得自己的「心」不在劇場了。
![]() |
攝影:王弼正 |
拉臨界點成員下水,成立小劇場學校
多年來,有許多他口中的「小朋友」(18 ~ 40歲都有),總是在演出後請他提供表演上的意見,他常常講到對方哭。溫吉興覺得他們難過的是,他們不知道有什麼地方可以去學,因為這樣才有可能在舞台上把表演「做完」。
看到這樣的空缺似乎是被需要的,溫吉興說:「我能給嘛,我也什麼都沒有,能給的也就這些」。他便把張吉米、王瑋廉、林文尹、李建隆等,以前臨界點的成員拉下水,掛牌成立小劇場學校。
溫吉興說:「我也不覺得應該要上了課才能做表演,可是光台北市就有幾百個團,導演在兩三個月內要排戲又要教表演,是不可能的。演出是很消耗的事情,如果演員在當中沒有學習到事情,經歷就是空白的,因為表演是要累積的。」
小劇場學校最早只是一期三個月的課程,透過臉書宣傳招來十名學生,其中有五位是曾被他批評過的;結束後,同一批人接著進行第二期課程,就這樣到現在,已經擴充為一到三年級,加起來有數十人的師生規模。課程規劃上,一年級有七、八位老師帶身體訓練,一週兩堂,一年下來將近一百堂。二年級是多元課程,內容包括書法、哲學、紀錄片等;三年級不上課,而是寫計畫書,去做展覽規劃、演出、創作都好,同時找一位指導老師。
這些看似長遠的規劃,原先並不在溫吉興的預料之內,可是學生就一直透過口耳相傳報名、徵選進來,有些是科班,更多是來自各行各業,想要上台表演的人們。他不會自我膨脹地以為這真的是間學校,也自認無法給學生一個表演「系統」。他能做的,就是盡量提供各式各樣的課程,重點擺在「傳承」,讓學生透過與擁有十幾年經驗的講師共度課堂,不僅學習他們的劇場技術,也體會他們對劇場的態度。
演員的自覺
「我常常跟學員講我是怎樣準備演員的工作。演《陽台》(2004)時,我每天早上用餐後開始讀劇本,每天讀,下午花三、四個小時,起碼看著劇本唸十遍、二十遍,晚上排戲,然後做筆記,回家洗澡睡覺,隔天重覆,維持兩三個月。」
〈演員的準備〉、〈角色的建立與卸下〉……這些溫吉興於2004到2011年間發表於部落格「劇場猩猩」,累積近200篇的筆記所反照出的「演員自覺」,幾乎都濃縮在前面那段話了。「我不覺得我在吹牛,也不是炫耀。每次跟他們講,我可以從他們眼神看到,他們也想這麼做。但現在的小劇場已經不可能這樣了。」他說。語氣逐漸轉弱。
![]() |
攝影:王弼正 |
11月初某一晚,我從牯嶺街小劇場外圍階梯上二樓,預備看戲。有個人正用黑色垃圾袋黏成一大片遮雨棚,抬頭一看,原來是溫吉興。他抵著細雨,填補某種空缺似地為學生的製作而工作著。這位在訪談時說了好幾次「我能給的也就這些」的劇場演員,這麼多年來,其實已經做了很多,很多。
本文刊於表演藝術雜誌
演員介紹:
禤思敏 飾演 愛斯美拉達
禤思敏,大家總習慣叫她圈圈。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的圈圈,有著豐富的劇場演出經驗。除了藝穗節中令大家印象深刻的《張吉米的喜酒》,她在台灣最近期的演出是去年「女節」的獨腳戲作品《冇》。
圈圈五年前從香港嫁來台灣,成為劇場怪才張吉米的妻子。這一點也如同劇中不停地穿梭,行走於各個城市的吉普賽女子—愛斯美拉達—一樣。
美麗的圈圈總讓人猜不透年紀,當然你若問她,她也是不會告訴你的。她會像孩子一樣純真地盯著樹上的鳥巢瞧,興奮地對著你說「你看,裡面有好多鳥喔!」同時,她看待事物的觀點又是犀利而直接的。
排戲時,圈圈的舞蹈底子以及優雅的肢體動作,給導演豐富的創作靈感。
最後,偷偷地透露一下,圈圈本次將於劇中獨唱一首動人的粵語歌曲,這也是本戲獨特的安排喔!
![]() |
康老師以聲音來討論表演 |
![]() |
康老師教演員凱安如何將聲音傳達出去 |
![]() |
康老師的教學方式十分生動、活潑 |
![]() |
康老師向演員們解釋聲音 |
![]() |
康老師說明聲音的線條 |
![]() |
康老師跟演員們討論表演以及技巧,內而外、外而內 |
![]() |
演員圈圈練唱 |
時間:11月1日21:00
地點:牯嶺街小劇場2F
記者:張輯米
《鋼筋哈姆雷特的琵琶》這劇名很難懂,但是其實看完戲之後,就會知道,原來每一個詞語都是這部戲的特徵。先說琵琶,其實就是白居易的琵琶行。哈姆雷特便是莎士比亞的經典名劇,而鋼筋則是較為抽象的,整部戲雖然沒有鋼筋,卻充滿鋼筋的感覺。好像把哈姆雷特這個人的骨頭便成了鋼筋一樣,還帶有一些鏽蝕。
再者,這是一齣「資訊焦慮」的戲,不太能以看一般舞台劇的狀態來看。觀眾們像是一群進入哈姆雷特美術館的觀光團,一群靜止死去的雕像活了起來,開始回到哈姆雷特精神分裂的腦內世界,是腦內喔!!
知道哈姆雷特故事的人都知道這是一部徹底的復仇悲劇。基本上我覺得知不知道哈姆雷特的劇情似乎不是太重要,因為,創作者已經全部把它們拆得身首異處,就像是DM上面看不到完整的人是一樣的。不過如果知道哈姆雷特的劇情,再看這部戲又會有不一樣的感覺。
所以在這裡稍微說一下這個故事。丹麥國王突然死去,國王的鬼魂告訴哈姆雷特,叔父為了篡位而毒殺了他,且再娶了母后。哈姆雷特為了復仇而與愛人奧菲莉亞分開,而且還誤殺了她父親,導致她發瘋落水溺死。最後母后喝了毒酒而死,哈姆雷特則殺了叔父,自己也中毒而死。
一句話來說,就是哈姆雷特為了復仇,讓全部的人都死光光了。
看這部戲最大的注意事項是,不能遲到。因為觀眾席與舞臺很特別,所以一旦開演之後,就無法放任何人進場。此外,坐第二排視野會更好。
演出日期:11月2、3、4、9、10、11
演出地點:牯嶺街小劇場2樓
演出資訊:小劇場學校
![]() |
莫子儀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