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昆西莫多》演員介紹-簡莉穎

演員介紹:

簡莉穎 飾演 甘果瓦

「我和你在這華麗的世界,不需要引領我到另一個空間。」(註)

月前剛完成《活小孩》的演出,才情洋溢的編劇簡莉穎,近年來持續秀出亮眼的成績;而當她收攏文字,跨身來到台前,原是如此素淨的樣子。

在《昆西莫多》的排練場上,無論嘻笑、嚴肅、念白、歌唱、排戲或吃便當時,她總顯得「專注而不被打擾」。她嬌小身體內有巨大的張力,協助她在不同的狀態之間轉換,撐持出與自我和外界相繫的通透,而不致失恆陷落。有時,她又像遊走在邊緣,既在裡面也在外面,在場又不在場。她的一舉一動,都帶有一股令人不得不注視的生命力。

詩人甘果瓦在破舊的小屋中,面對石像,面對世界,啃著麵包譜出詩歌;排練場內外事物生滅,情感起落,簡莉穎穿梭其間。透過甘果瓦這個角色,我們得以細細看入那雙孤獨,那雙看向殘缺與完美的雙眼。

註:引自《昆西莫多》劇中詩人甘果瓦的台詞



《昆西莫多》演員介紹-詹凱安

演員介紹:

詹凱安 飾演 昆西莫多

「在一個畸形的軀體中靈魂的確是痛苦的……事物的印象在到達他的思想之前,先遭遇到很大的折射。」(註)

出身自政大戲劇社,於2013年加入小劇場學校,詹凱安在《昆西莫多》排練期間常是排戲與小劇場學校課程接連,整個週末無間斷地待在排練場。行程之間我們常看他對著鏡牆、天花板靜靜發呆,像在確立某種距離感。


這樣少話的他,在肢體動作的選擇上,卻常投以偌大力氣,極力遊走在身體控制與失控的邊緣,流淌一地汗水;然而,在劇組某次趴臥歌唱的發聲練習中,當他闔眼緩緩揚起上身,我們偶然瞥見詹凱安不同的表情──好像終於有一刻得到了放鬆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那個敲鐘人、那個聖母院的駝子、跛腳的魔鬼、醜人節的國王;他在排練場上爬行、佝僂喘吼、或安靜佇立著。我們期待詹凱安由身體深處所挖掘出、這個名喚「殘缺」的角色。

 註:此句摘自《鐘樓怪人》,原著:雨果,翻譯:鍾斯,出版:書華出版。


《昆西莫多》排練花絮:練舞篇


日期:2013年10月6日
排練記錄:雯婷
地點:藝百廈

這次《昆西莫多》劇組特別邀請到舞蹈設計李潔欣來編舞。這天下午,美麗又認真的潔欣老師除了提供演員們劇中角色的動作、姿態及形象設計的建議之外,也跟大家分享了許多芭蕾語彙以及芭蕾站姿,演員們專注又認真地學習,獲益良多。

練舞前,演員們先暖身。
潔欣老師示範芭蕾姿態
潔欣老師示範芭蕾姿態

演員們專注地練習芭蕾姿態

演員凱安練習芭蕾姿態

演員吉米以及吉興練習芭蕾姿態

溫吉興:我能給的也就這些

人物:溫吉興   攝影:王弼正

文字:吳思鋒

1993年,臨界點劇象錄劇團藝術總監田啟元,編導了後來奉為經典的《白水》,溫吉興飾演白蛇。他說,他其實不知道當時自己在演什麼,但又看到觀眾很能夠接受這個角色。可以說,回頭數算這21年來的劇場生活,他都是為了要搞清楚那時候「為什麼我不知道我在做什麼」。

 時序拉回與《白水》同年,不過較早上演的《平方》。他以往的話劇概念在那一回被顛覆;舞台上沒有景片、沙發或者任何寫實的道具,異常簡約。「演員只穿小白短褲,舞台幾乎沒有佈景或多餘的東西,用非常緩慢的速度在移動……」溫吉興這麼敘述他被「嚇到」的啟蒙經驗。那時身為工作人員的他,還趁著大家去吃午餐時走上舞台,像演員一樣慢速行走,結果沒有三四步就晃倒,讓他驚覺「哇塞!原來這是需要身體訓練的」。

 於是他加入臨界點,開始漫長的劇場之路,這條路上撇不開營運已然停擺的臨界點,劃不掉1996年去世的田啟元。退伍後曾給自己三個未來選項的他,最後仍然「選擇」劇場。

從田啟元過世到志同道合劇展

田啟元去世的那一年,也是溫吉興入伍的第一年。他說:「等到我退伍前有比較多假的時候,每個禮拜放假幾乎都是回臨界點,不是回家,可是臨界點已經沒有人了,我一個人坐在空空的排練場,一整個下午,沒有一個人。」
退伍後,他回到臨界點,與雷若豪等人籌備志同道合劇展,打定主意一個月演一齣戲,也藉機把當時臨界點瀰漫的悲傷氣氛洗掉。「因為我不喜歡人家說,臨界點樹倒猢猻散。」他說。

 第一份企劃書,不會用電腦的他花了兩週才一字一字敲完,但到第一次拿到補助(六萬元),已經是送到第六份企劃書的時候了。接下來好幾年,臨界點經歷了一段異常熱鬧的時期,從最初三五個人固執地每個月創作一齣戲,到後來有六七十人來來去去,補助也愈來愈多。這時候,溫吉興卻覺得累了,便將行政工作交接給團長詹慧玲。離開臨界點後的一年半之內,他連續接了十六齣戲,「也是想趁此忘掉什麼吧」他說。

 2006年,臨界點在民樂街的空間正式結束營運,溫吉興一個人住在東區的頂樓加蓋,起初沒有戲可以接,後來才開始接觸影像拍攝,慢慢可以養活自己。逐漸穩定以後,他搬到新店的公寓,除了演戲之外,過著每週只玩牌、打棒球、上教會」,退休般的生活。直到有一天他發現「慘了」,「慘」的原因是,他覺得自己的「心」不在劇場了。

攝影:王弼正

 拉臨界點成員下水,成立小劇場學校

多年來,有許多他口中的「小朋友」(18 ~ 40歲都有),總是在演出後請他提供表演上的意見,他常常講到對方哭。溫吉興覺得他們難過的是,他們不知道有什麼地方可以去學,因為這樣才有可能在舞台上把表演「做完」。

看到這樣的空缺似乎是被需要的,溫吉興說:「我能給嘛,我也什麼都沒有,能給的也就這些」。他便把張吉米、王瑋廉、林文尹、李建隆等,以前臨界點的成員拉下水,掛牌成立小劇場學校。

 溫吉興說:「我也不覺得應該要上了課才能做表演,可是光台北市就有幾百個團,導演在兩三個月內要排戲又要教表演,是不可能的。演出是很消耗的事情,如果演員在當中沒有學習到事情,經歷就是空白的,因為表演是要累積的。」

 小劇場學校最早只是一期三個月的課程,透過臉書宣傳招來十名學生,其中有五位是曾被他批評過的;結束後,同一批人接著進行第二期課程,就這樣到現在,已經擴充為一到三年級,加起來有數十人的師生規模。課程規劃上,一年級有七、八位老師帶身體訓練,一週兩堂,一年下來將近一百堂。二年級是多元課程,內容包括書法、哲學、紀錄片等;三年級不上課,而是寫計畫書,去做展覽規劃、演出、創作都好,同時找一位指導老師。

 這些看似長遠的規劃,原先並不在溫吉興的預料之內,可是學生就一直透過口耳相傳報名、徵選進來,有些是科班,更多是來自各行各業,想要上台表演的人們。他不會自我膨脹地以為這真的是間學校,也自認無法給學生一個表演「系統」。他能做的,就是盡量提供各式各樣的課程,重點擺在「傳承」,讓學生透過與擁有十幾年經驗的講師共度課堂,不僅學習他們的劇場技術,也體會他們對劇場的態度。

 演員的自覺

「我常常跟學員講我是怎樣準備演員的工作。演《陽台》(2004)時,我每天早上用餐後開始讀劇本,每天讀,下午花三、四個小時,起碼看著劇本唸十遍、二十遍,晚上排戲,然後做筆記,回家洗澡睡覺,隔天重覆,維持兩三個月。」

 〈演員的準備〉、〈角色的建立與卸下〉……這些溫吉興於2004到2011年間發表於部落格「劇場猩猩」,累積近200篇的筆記所反照出的「演員自覺」,幾乎都濃縮在前面那段話了。「我不覺得我在吹牛,也不是炫耀。每次跟他們講,我可以從他們眼神看到,他們也想這麼做。但現在的小劇場已經不可能這樣了。」他說。語氣逐漸轉弱。

攝影:王弼正

11月初某一晚,我從牯嶺街小劇場外圍階梯上二樓,預備看戲。有個人正用黑色垃圾袋黏成一大片遮雨棚,抬頭一看,原來是溫吉興。他抵著細雨,填補某種空缺似地為學生的製作而工作著。這位在訪談時說了好幾次「我能給的也就這些」的劇場演員,這麼多年來,其實已經做了很多,很多。

本文刊於表演藝術雜誌

《昆西莫多》演員介紹-禤思敏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撰稿人/蔡雯婷

演員介紹:

禤思敏 飾演 愛斯美拉達

禤思敏,大家總習慣叫她圈圈。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的圈圈,有著豐富的劇場演出經驗。除了藝穗節中令大家印象深刻的《張吉米的喜酒》,她在台灣最近期的演出是去年「女節」的獨腳戲作品《冇》。

圈圈五年前從香港嫁來台灣,成為劇場怪才張吉米的妻子。這一點也如同劇中不停地穿梭,行走於各個城市的吉普賽女子—愛斯美拉達—一樣。

美麗的圈圈總讓人猜不透年紀,當然你若問她,她也是不會告訴你的。她會像孩子一樣純真地盯著樹上的鳥巢瞧,興奮地對著你說「你看,裡面有好多鳥喔!」同時,她看待事物的觀點又是犀利而直接的。

排戲時,圈圈的舞蹈底子以及優雅的肢體動作,給導演豐富的創作靈感。

最後,偷偷地透露一下,圈圈本次將於劇中獨唱一首動人的粵語歌曲,這也是本戲獨特的安排喔!

《昆西莫多》排練花絮:練唱篇


日期:20131117
地點:33排練場
排練記錄:雯婷

這次《昆西莫多》的排練,雖然導演不是要走正規音樂劇的路線,但在劇中,演員們仍要載歌載舞。為了呈現出最佳狀態,演員們除了跟導演排練及工作之外,也上了音樂劇及歌唱課程增進自己的聲音技術。圈圈的香港朋友老師恰巧來台灣旅遊,劇組特別邀請他來分享音樂劇發聲與演出技巧。這天下午,老師以十分風趣的方式為大家調整發聲位置,以及音樂劇的表演重點。這真是一次天賜的相遇。

康老師以聲音來討論表演

康老師教演員凱安如何將聲音傳達出去

康老師的教學方式十分生動活潑

康老師向演員們解釋聲音

康老師說明聲音的線條

康老師跟演員們討論表演以及技巧,內而外、外而內

演員圈圈練唱

【小劇場學校】開辦三年,敲響《巴黎聖母院》鐘聲

──昆西莫多Quasimodo音樂劇──

     由小劇場學校校長溫吉興領銜,特邀劇場小魔女簡莉穎,加上禤思敏、張乩米、王瑋廉,以及新秀詹凱安,難得同臺。

      六個演員刻劃截然不同的六個角色:尋找碎片的本色詩人/簡莉穎、囚禁自己的情慾神父/王瑋廉、純潔熱情的吉普賽女子/禤思敏、機巧務實的遊民頭子/張乩米、鐘樓怪人昆西莫多/詹凱安,還有一隻羊/溫吉興,一隻蹲踞在聖母院簷前的聖獸,一雙在時空中始終注目人性與人心的眼睛。

      本劇由大稻埕才子林文尹編導,設計群邀請音樂人黃美雅、作曲者吳媛蓉、舞蹈教師李潔欣、燈光設計賴亮嘉,以及資深舞臺設計曾啟明,共同創作。

如果   我是一尊石像  不會有感覺   不會愛他  不會畏怕自己的不全


      昆西莫多Quasimodo以字根來說,Quasi是殘缺、不全的意思。法國文豪——維克多.雨果(Victor-Marie Hugo,1802-1885)寫出一部浪漫、充滿人文思想的長篇小說《巴黎聖母院》,其中最膾炙人口的角色,便是大家所熟悉的「鐘樓怪人」——昆西莫多(亦譯:卡西莫多)。

        雨果在書中揭露一個只以表面來判定善惡、虛偽的人間世界,編導林文尹,從故事裡挖掘每一個角色的殘缺,並以歌舞音樂劇的形式,讓所有角色在頹廢華麗的樂聲中,曝露意志背後的軟弱,情慾壓抑下的墮落。

一切缺殘,又如此完美。


–演出資訊–

演出日期:2013年12月19-22日
演出時間:12月19、20、21日晚場19:30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12月21、22日午場14:30
演出地點:牯嶺街小劇場一樓實驗劇場

兩廳院售票系統:購票請點

贊助單位: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,法粧品國際有限公司

選邊看《哈姆雷特》 享受窺探抽離

選邊看《哈姆雷特》 享受窺探抽離

  • 2012-11-05 01:09
  •  

  • 中國時報
  •  

  • 【汪宜儒/台北報導】

     《哈姆雷特》是莎士比亞筆下的四大悲劇之一,主人翁哈姆雷特的現實經歷、心理與精神狀態,素來都是創作者再行詮釋的好題材,小劇場學校新作《鋼筋哈姆雷特的琵琶》就是以此為本,作品將以父王、母后、哈姆雷特與奧菲利亞為主題,劃分四個舞台,觀眾入場必須選邊看,在只有四分之一視角與鄰近區域台詞互相干擾的情況下,重新感受《哈姆雷特》的特殊情境。
     成軍兩年的小劇場學校,由前臨界點劇象錄劇團的團員溫吉興、王瑋廉、林文尹、張吉米等人成立,主要透過分享、交流的方式傳遞劇場經驗,同時發表實驗性的創作,這次《鋼筋哈姆雷特的琵琶》特別將觀眾席置於舞台中央,同時以布幕切割成四個區塊,十三位演員則分組繞著觀眾席進行演出。視覺上,觀眾只能選擇觀看一個角度,但在聽覺上,因為四個區塊靠得很近,兼具窺探及全盤掌握的趣味
     擔任編導的林文尹肢解原著的敘事邏輯,將台詞重新拼貼,讓四個視角各自獨立又互為呼應,像是父王鬼魂的呢喃,呼應哈姆雷特的幻想,母后對於情慾的渴望,呼應奧菲利亞對愛情的想像。此外,林文尹也刻意錯置角色,讓中年女人扮演國王,讓青春少女飾演哈姆雷特,讓觀眾享有一種抽離、恍惚之感,試圖營造出《哈姆雷特》主人翁的精神斷裂感。
     透過這種「聽得到全部,卻只看得見一個角度」的演出形式,擔任製作人的張吉米認為是一種現實生活的反射,也是真實人生的樣貌。他說,現代人處於資訊爆炸時代,看似什麼都可以接收,實則早已採定自己的角度,他以臉書(facebook)舉例,「每人都可接收到別人的意見消息,但看或不看?早是取決於自己的立場。」
     《鋼筋哈姆雷特的琵琶》將於九日至十一日,在台北牯嶺街小劇場二樓演出。

[演前預報] 《鋼筋哈姆雷特的琵琶》

時間:11月1日21:00
地點:牯嶺街小劇場2F
記者:張輯米

 《鋼筋哈姆雷特的琵琶》這劇名很難懂,但是其實看完戲之後,就會知道,原來每一個詞語都是這部戲的特徵。先說琵琶,其實就是白居易的琵琶行。哈姆雷特便是莎士比亞的經典名劇,而鋼筋則是較為抽象的,整部戲雖然沒有鋼筋,卻充滿鋼筋的感覺。好像把哈姆雷特這個人的骨頭便成了鋼筋一樣,還帶有一些鏽蝕。

再者,這是一齣「資訊焦慮」的戲,不太能以看一般舞台劇的狀態來看。觀眾們像是一群進入哈姆雷特美術館的觀光團,一群靜止死去的雕像活了起來,開始回到哈姆雷特精神分裂的腦內世界,是腦內喔!!

知道哈姆雷特故事的人都知道這是一部徹底的復仇悲劇。基本上我覺得知不知道哈姆雷特的劇情似乎不是太重要,因為,創作者已經全部把它們拆得身首異處,就像是DM上面看不到完整的人是一樣的。不過如果知道哈姆雷特的劇情,再看這部戲又會有不一樣的感覺。

所以在這裡稍微說一下這個故事。丹麥國王突然死去,國王的鬼魂告訴哈姆雷特,叔父為了篡位而毒殺了他,且再娶了母后。哈姆雷特為了復仇而與愛人奧菲莉亞分開,而且還誤殺了她父親,導致她發瘋落水溺死。最後母后喝了毒酒而死,哈姆雷特則殺了叔父,自己也中毒而死。

一句話來說,就是哈姆雷特為了復仇,讓全部的人都死光光了。

看這部戲最大的注意事項是,不能遲到。因為觀眾席與舞臺很特別,所以一旦開演之後,就無法放任何人進場。此外,坐第二排視野會更好。

演出日期:11月2、3、4、9、10、11
演出地點:牯嶺街小劇場2樓
演出資訊:小劇場學校

友人彈琵琶–莫子儀


學生時期莫子儀就與林文尹合作演出,參與《哈姆雷特的最後一夜》,那是林文尹第一個莎士比亞的作品,兩人因此成為影響彼此生命的好友。這次,邀請他聊聊當年的戲,以及「如果我可以看見事物的全貌」。

莫子儀
《哈姆雷特的最後一夜》沒有本,兩個演員從頭到尾只說了兩句話。第一句是"阿爸!",第二句是"奏哀樂"。文尹是在表演、劇場、創作和面對生命各方面都影響我很深的一位朋友。排練《哈姆雷特的最後一夜》時,文尹試著從情緒結構來解析角色和文本,將《哈姆雷特》中主要角色的情緒和狀態抽解出來,除去文字和戲劇動作,加入符合角色情緒和狀態的元素,延展、濃縮、變奏後再重新建構。

文尹的創作,是我心目中那美麗,殘敗,脆弱,浪漫,憤怒,戲謔又充滿生命力的星球。


如果我可以看見事物的全貌
也許,我會過得比較快活。
也或許,我會失去力量和勇氣,無法生存下去。
也許這是上天給人類最大的恩惠;我們以為知道生死,知道無涯,知道一切終會消逝,但永遠看不清世界的起始和盡頭,和它無解的奇蹟和力量。
於是我們可以在已知裡擁有希望,創造力量,相信信念和夢想。
在被擊垮,失去信念,對未知充滿恐懼時,仍能有所依靠,擁有救贖,並可把自己交托給那人類永遠未知的世界和力量。


莫子儀
演員,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17屆畢業,主修表演。1996開始參與劇場與影像演出至今。近期演出:《膚色的時光》、《國樂情人夢》、《請聽我說》、《迷離劫》等等。